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12日至19日,军士学院“戎耀深蓝”志愿服务队,在学院副书记付娇、指导教师陈玥琦、陈宸的带领下,赴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他们以“国防教育赋能语言学习”为核心理念,创新打造出“国防教育+语言扶贫+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特色推普模式。他们充分发挥定向培养军士生的军政特长,用军事训练强化语言学习纪律,借国防课堂激发学习热情,让迷彩青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八天时光,军士学院师生以语言为桥、以行动为笔,在乡土大地上写下成长与担当的生动注脚。
精准对接需求锚定振兴坐标
7月12日,军士学院志愿服务队抵达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后,第一时间与梅子垭镇合力村村支部展开座谈。在深入交流中,师生们详细了解当地语言使用情况和实际需求,为后续八天的实践活动制定了精准的“推普作战图”。跟随村支书走访村落时,基层干部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村民的责任担当,让定向军士生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脚踏实地,更需要以语言为桥梁,让乡土声音传得更远。
国防教育进乡村播撒强军火种
在合力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堂别开生面的“推普+国防”融合课吸引了众多村民。同学们通过展示军姿军礼、讲解国防知识、教唱军旅歌曲等互动形式,将爱国情怀融入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军士生铿锵有力的讲解交相辉映。村支书方锦城表示:“这样的推普课不仅帮助孩子们提升了普通话水平,更通过鲜活的国防教育,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强军的种子,这样的‘推普+国防’特色课值得推广。”
在梅子垭镇集市,志愿服务队开展的“沉浸式推普”活动同样引人注目。志愿服务队成员们身着统一服装,以“语言辅导员”的身份开展沉浸式推普活动。采取“一对一辅导、面对面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实施精准化语言服务:为中老年群众精心设计生活场景对话教学,帮助他们跨越数字时代的语言鸿沟;为商户摊主量身打造“商业用语速成课”,提升经营服务中的语言规范化水平;更巧妙融合重庆市非遗梅子山歌,精心设计“军语-普通话-苗语”三语教学卡片,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志愿服务队专程走访慰问了当地退伍老兵。在老战士家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老人讲述参战经历。一枚枚泛黄的军功章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一枚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让语言推广升华为红色基因的传承。
创新教学模式拓宽乡村视野
志愿服务队自发为孩子们购置的书籍文具,化作照亮求知路的“微光”;船模制作课上,一双双巧手让战舰模型驶出想象,远洋的汽笛声在内陆课堂回响;彩旗翻飞间,旗语教学将国防密码编成跃动的诗行。海军绳结在指尖穿梭变幻,战伤救护演练传递迷彩温情,这些“带着浪花味道”的国防课堂,正悄然拓宽着彭水的视野边界。当稚嫩的手势在空中划出“平安”的旗语,山海相连的国防教育新篇章,已在这片沃土写下生动注脚。
民族团结一家亲青春共筑中国梦
推普间隙,一场友谊赛火热开战。身着迷彩的定向军士生与当地苗族少年组队竞技,场边,苗语助威与普通话加油声此起彼伏,少年们活学活用“向左转——突破!”的军事口令组织进攻。汗水与欢笑中,语言隔阂悄然消融,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竞技中生根发芽。迷彩服与苗族银饰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与国防教育相融合的动人画卷。
八天淬火,迷彩青春在乡土中愈发坚韧。这场实践,是推普之种在苗乡的扎根,是国防精神在少年心中的萌芽,更是定向军士生们用行动践行“强国兴村”的誓言。彭水之行虽已落幕,但“语”你同行的故事未完待续。未来,这群迷彩青年将带着乡土的嘱托,在强军兴村的浪潮中续写青春华章——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让迷彩力量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撰稿:陈玥琦 校对:王志欣 审核:付娇)